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01-19 09:16
从一座城,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风云,绕不开上海,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百年征程自此启航。
在这座城中,探寻孕育中国革命火种的红色原点,又绕不开渔阳里。
繁华热闹的淮海中路上,曾经的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坐落于此,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与之毗邻。一条不宽的石库门弄堂,见证了开天辟地的历史必然:
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有共产主义色彩的青年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还有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这里校对;位于老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寓所,成了《新青年》编辑部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中心,也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
对于老渔阳里2号,74岁的上海市民赵文来再熟悉不过,这里是他曾住过40年的地方,其间,从五湖四海专程前来学习探访的人,多到老赵也数不清楚。“要了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民族振兴的伟大征程,必须先要知道渔阳里。”为了学习更多红色历史,老赵加入了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同参观者交流在此发生过的革命事迹。“我有幸住进了这幢意义非凡的百年老屋,也要为守护好红色历史尽一份力。”2018年,老渔阳里2号被列入革命遗址保护项目,赵文来夫妇从此迁入新宅。如今,修缮后的老房子已对外开放。
紧邻老渔阳里2号的兴业路上,同样在一幢不起眼的石库门小楼里,曾酝酿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