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转型布局 推动绿色经济深发展
承诺
推进能源供给侧创新 可持续发展显担当
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是第一个被世界普遍接受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工具。《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应对,应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想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即净排放为零的目标,意味着整个能源体系的去碳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稍早前在中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想要完成2060年“碳中和”目标,最关键的是加快推进能源供给侧的改革、创新,提高清洁能源或零碳、低碳能源中占比。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近年来推动氢能以及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方向之一。氢能发展前景广阔,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终端需求,可能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燃料电池汽车将占据全球车辆的20%至25%,届时氢能将成为与汽油、柴油并列的终端能源体系消费主体。
与此同时,我国近年来的能源消费向清洁能源加快转变,获得了切实的成效。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历史性地降至60%以下,并且提前两年完成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目标任务;2017年至2020年,天然气产量连续4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油气增储上产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年均增长约12%,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煤电装机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为51.95%,较2015年下降7.05个百分点。能源供应体系正由以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可再生能源逐步成为新增电源装机主体。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