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中国青年报  2021-01-26 08:19

原标题: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音乐家贺绿汀于1937年创作的这首不朽的抗战名曲《游击队歌》,迅速传遍山西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甚至国民党占领区,真实反映了当时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以及广大抗日民众抗击侵华日军的艰苦卓绝。

相比当时拥有先进装备的日军,“小米加步枪”是当时八路军、新四军的标配,弹药稀缺,一个战士只能分到几发子弹,有的甚至拿着大刀长矛冲锋陷阵。当时没有完备的兵工厂,大部分战争资源都要从敌人手中缴获。看抗战馆里展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战士穿过的布鞋、布袜子,用过的搪瓷碗、皮带和绑腿,至今还能感知到当年那段岁月的艰难。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在抗战馆专门开辟的抗战英烈环廊,14块烈士名录碑和4面英烈墙上铭刻着已知姓名的1581位英烈。8年里,无数满怀一腔热血的中华儿女加入军队,保家卫国,数百万将士为国捐躯,为我们后来者在自己的国土上创造出一片和平的蓝天。

“七七事变”后,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不只有军人。

凝重的表情,坚毅的目光,在抗战馆里,“英雄母亲”邓玉芬的雕像总能让参观者放慢脚步。这位密云县的普通农村妇女,先后将3个儿子送到游击队,让丈夫和另外两个儿子参加地方抗日武装。丈夫和5个儿子为抗战献出了生命,她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救治八路军干部战士和伤病员。

顺义焦庄户人民挖地道用的铁锹、镐,晋察冀根据地民兵抗日武装自制的土枪,这些文物记载着当年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游击战争;而延安时期的版画,孩子剧团的演出剧照,音乐家刘雪庵创作《长城谣》时使用的钢琴,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的《起来》(义勇军进行曲)唱片,也在告诉今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文艺界人士也曾在抗战的滚滚洪流中挺身而出。

从局部抗战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再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血洒疆场,血与火的洗礼淬炼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正如毛泽东所指出,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八十余载斗转星移,卢沟桥上的斑驳弹痕,依然铭刻着那段悲怆的历史记忆。穿越时空汇聚在这片土地上的,是不容忘却的抗战血泪和民族精神。

上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