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网 2021-03-08 09:05
1931年何叔衡到达中央苏区,此时正担任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力荐他担任工农检察部部长。鉴于何叔衡工作认真出色,1932年2月毛泽东又推荐他兼任临时最高法庭主席。此时的何叔衡身兼监察、民政、司法等数职,他严肃认真,坚决进行反贪整顿工作,探索出一条检察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反腐道路。作为苏区“首席大法官”,他为自己随身准备了“三件宝”——布袋子、记事本和手电筒,以备不时之需。在审判工作中,他顶住各种压力,重调查、重证据、重程序,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被苏区百姓誉为“包青天”,使当时的苏维埃政府成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当然,何叔衡在中央苏区的反腐肃贪工作成绩斐然,这都离不开毛泽东时时处处的大力支持。
红军长征时,何叔衡被留在中央苏区,和毛泽东分离,成为两人之间的永别。在陕北得知何叔衡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在1937年纪念党成立16周年大会上,沉痛地宣布了这一消息,提议大会为他默哀,在场人士无不动容。
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五四运动前后,何叔衡就提出:做人要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在党创立时期,他又强调:“革命者就要抱定舍身忘家的决心。”这是他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中央苏区,由于受到王明“左”倾错误的打击,何叔衡曾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但他始终坚信“在政治上我从来没有动摇过”。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作为苏区年长的革命者,何叔衡是苏区“五老”(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中唯一被留下坚持斗争的人。红军长征后,他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安排,每天坚持拄着拐杖做动员工作,鼓励大家“思想不能动摇,剩下一人也要同敌人作斗争”,要坚信红军主力最后还会打回来。
1935年初,党派何叔衡等人到白区工作。他同瞿秋白、邓子恢等人化装成客商向闽西转移。在福建长汀水口镇小径村,他被敌人三面包围。这时年近六旬的何叔衡有病跑不动,为不拖累其他战友,他高呼“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而纵身跳崖。敌人在山崖下发现满身是血的何叔衡,搜去了他身上携带的所有财物。这时的何叔衡突然苏醒,为保护组织交给的财物,抱住敌人的腿欲继续搏斗,结果被敌人连击两枪打死,时年59岁。何叔衡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也是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牺牲的。在长征到达陕北后,董必武对他评价道:“叔衡同志的肉体被消灭了,他的精神不死,现在有几十万,几百万的人踏着他的血迹前进纪念着他。他个人死了,他在千万人的心坎上还活着,那些杀害他的人,已被钉在永远耻辱的柱子上。”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