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2021-05-21 09:19
高校也在为学生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创造机会。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了多样的职业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在形势与政策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课堂教育环节中加强“三农”就业主题、丰富基层和“农业及相关产业”就业教育案例。人文与发展学院还按照“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建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和社会实践基地,通过院地合作培养学生扎根基层的情怀。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玉梅介绍,学校从政策宣传、平台搭建、技能培训、薪火相传四个方面,全面引导帮助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通过校地合作方式举办定向选调生人才培养实验班。截至目前,已与30个省份开展定向选调专项人才合作。五年来,累计已有千余名毕业生参加选调生项目,选调生数量实现8年连增。
以就业促培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屈文谦观察到,近年来水利、生态相关专业学生求职除了选择传统意义上的几大设计公司、设计院、工程局等央企和事业单位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业态企业,旅游、地产等行业也成了部分毕业生的选择。在屈文谦看来,就业市场的反馈可以充分为学校招生、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提供依据。“我们会通过调研对未来就业岗位需求进行统计,将来学校确定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时可提供参考,各专业也可以及时、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将前沿生产技术和相对交叉的学科知识纳入课程中,让学生更适应新经济、新兴业态的发展。”
“就业是一种市场行为,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更容易在求职中胜出。当下,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专业设置不科学、培养方案与市场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毕业生的胜任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待存在差距,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教授王占仁这样分析,“未来,高校要以市场为准,紧跟行业发展,实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以出口决定入口为专业设置杠杆,在体制机制、评价方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强高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开放性、实效性、创新性,不断培养出符合新行业、新兴领域要求的新型人才。”
屈文谦也表示,就学生个体而言,要做好未来就业准备,在校期间不应只局限于学习本专业知识,更要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能力。“水利、生态行业的岗位原来只要学好专业知识,从事设计、制造、施工建设都没有问题,但现在的企业在管理上会运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工具,就需要对计算机、人工智能、数据库、搜索引擎、软件等有知识储备,工作中还需要融入和了解社会,因此也需要涉猎管理、社会学社会调查等知识,具备团队合作、沟通等能力,所以要从知识结构、综合素养上全面提高。”
(本报记者 周世祥)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