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代人”到“人机共舞” 机器人产业发展再提速
针对价格问题,葛颀表示,目前,达闼科技正在推进机器人关节的大规模量产,有望推动成本的大幅下降。
“人体全身有70多个大关节,我们的机器人已经模拟了34个,2025年有望生产出全身柔性的机器人。随着这些智能关节的量产,成本有望实现超过50%以上的下降,会给服务机器人的普及创造巨大空间。”他说。
与此同时,机器人要实现大规模的普及应用,行业客户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在工业领域尤为如此。
中航智副总经理唐甜认为,每个行业对机器人的应用都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只有让客户真正认识到机器人作业带来的便利和成效,机器人才有望在各领域实现大规模商用。
唐甜瞄准的未来机会是空中交通市场。
“地面交通的拥堵状况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转变,未来应该会向空中寻找发展空间,届时无人机会有更大的市场机会,应该会形成‘空中出租车’市场。”他说,“但现在最大的难题是没有相关立法。”
此外,我国机器人产业还面临着很大人才“缺口”。目前,从事与机器人相关研究的人才正在源源不断地出现,但高端人才的培养仍处于“爬坡”阶段。
针对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有关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50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名单,已有一百余所高校获批“机器人工程”专业。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