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频道 2021-09-25 18:0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康宁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百姓口碑是检验工作成绩最直观的“晴雨表”。用法律对准群众的“急难愁盼”,需要关注农业农村这样有长期历史沿革的老问题,也要解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增添的新挑战。
近年来,神州大地见证了新时代的“送法下乡”。在新一轮的“法治下沉”中,司法与民生进行着亲密接触。随着最高法院作出推动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的部署,更多乡间法庭、巡回审判点敞开大门,成为公平正义向百姓生活进一步延伸的根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捍卫百姓心中的“正气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在小康社会中,司法案件不止关系着定分止争,更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通过办案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公序良俗的“兜底条款”。
人民法院对引领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有着愈发深刻的体认。应《民法典》对于人格权保护的强调,各级法院旗帜鲜明地保护英烈人格权益,依法审理了“氢弹之父”于敏名誉权纠纷案等一批典型案件。同时,深化裁判文书公开,庭审直播超过1470万场,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心有所愿,正义即在眼前。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