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快件未到,信息已卖!本端“潜伏”揭秘快递单黑产
被交易的快递面单,最后都去了哪里、用来干什么呢?记者了解到,主要有以下几类用途:一是,一些从事微商或产品推销者在购买面单后,会搜索面单上的用户手机号码等,以各种理由添加新朋友,而后进行网络或电话推销;二是,将面单继续售卖,层层转手,非法谋取利益;更严重的情况,则是用来从事“黑产”——实施电信诈骗或者卖到境外博彩。
“都是做‘黑产’,境外推广‘菠菜’。”采访中,一名售卖者表示,所谓“菠菜”正是博彩的谐音。而在去年,央视也曝光过快递单号买卖事件。案件中,两名嫌犯在两年时间卖出6亿条快递单号,而卖出的单号信息则用于网店“刷单”,以及境外赌博资金结算。
声音
买卖面单违法,提高防护等级
“过去陆续有各个公司被报道出现此类现象,但事实上,今年以来该问题没有减少,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赵小敏表示,快递面单被买卖,主要原因还是企业管控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漏洞。
赵小敏认为,解决此问题,除了电商平台的严加管控之外,快递企业高层要重视,公司内部的管控体系和处罚机制要发力。“比如,跟公安等部门做好全方位信息联动,一旦出现问题,有个报警机制可以介入。”监管部门、法律机构、工商部门也可以强化处罚力度。比如,把出现类似问题的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快递监管部门也可考虑对企业的快递许可降级或者注销。此外,还要推广经典的普法判刑案例。
“刚刚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中都有相关规定。大量采购快递面单更涉及突破《刑法》。《刑法修正案(九)》中,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法就要严惩。”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建议,今后还要在各环节明确责任体系,提升安全防护等级,“不能随便一个快递员都能接触或拷走用户信息。”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