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 2022-03-28 09:49
“水壶掉漆,变成银白色发光物体,导致隐蔽失败”“回收无人机,沿什么路径返回才能避免暴露位置”……复盘检讨就地展开,指挥员和考官对训练暴露出来的问题毫不遮掩。
回顾过程,相互佐证,分析得失,举一反三。短短一个小时里,机关参谋将这些问题悉数记录在案。作为这场考试的出卷人,他们同样要面对“艰难一日”的考验。
与复盘时的“快”相比,机关后续的动作有些“慢”,气氛也有些“冷清”:宣传科结合录像一帧一帧地冷静分析官兵抗压能力,作战保障科借助计算机模拟软件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因战设境”,侦察科、作训科参考“失分题”完善训练计划……
这是一场“战斗”接力——侦察分队走出“艰难一日”,机关参谋进入“艰难一日”。问题,被罗列成80多页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形成了20页的训练方案。
如同在雪地下潜藏的竹笋,春雨过后拔节生长,“艰难一日”不断释放辐射效应——
覆盖面在扩展。他们以侦察营作为训练模板,逐步推进其他营的极限多能训练,探索联合作战背景下的训练路子。
时间轴在延伸。他们将“艰难一日”从“某一天”拓展到“每一天”,加大在复杂电磁环境、复杂陌生地域、复杂气象水文条件下的训练强度,提高官兵战场感知能力。
训练场在换代。他们对训练场改造升级,建成可满足专业训练、实兵对抗演练等内容的10余个多功能场地,构建起近似实战的环境条件。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