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 2022-04-01 09:58
1924年10月,一架飞机从荷兰阿姆斯特丹横跨山海飞至印尼,揭开了印尼航空业发展序幕。
20世纪40年代,印尼独立后,军方组建了计划建设局,并建造了一个用于制造航空基础材料、生产滑翔机的小型工厂,为航空业发展搭起了“四梁八柱”。
岛屿之间的交通需求,让印尼看到了航空业的发展潜力。此后数十年间,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不仅组建了国有航空公司,还在万隆技术学院专门开设了航空机械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囿于本国工业基础薄弱,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印尼将希望押在了西方各军工强国身上。印尼先后与德国、西班牙等国军工企业开展合作,生产出诸多型号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在航空制造领域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印尼飞机工业公司改组成立,与西班牙航空制造公司联合研制出双发涡轮螺旋桨支线运输机CN-235,一度成为国际军贸市场的“明星”产品,售出近200架。10年后,在政府11亿美元研发资金的“输血”下,印尼航空工业打造出涡轮螺旋桨客机N-250等“拳头”产品,引起民航市场客户的普遍关注。
顺风顺水时,往往暗藏危机。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这种盛况急转直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应向经济遭受重创的印尼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却附加了“不得向航空业投钱”的限定条件。印尼航空业深受重创,已获200多架订单的“大飞机”项目不得不中途废止。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