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 2022-04-05 08:57
“代我回家”
战友的身影,定格在漫长的人生回忆中
一个写着“最可爱的人”的搪瓷茶缸,志愿军老兵谢长平珍藏了70余年。
自朝鲜战场回国,谢长平没有回老家,而是留在了丹东。“这离那些牺牲的战友近一点儿。”他说。
1979年,谢长平进入抗美援朝纪念馆工作,负责复原战场地图,收集烈士遗物。抚摸着那些英雄的遗物,谢长平的心绪始终难以抚平。10余年时间里,谢长平完成了长达75页展陈大纲的编写。
“我活着回来了,我更是代那些牺牲战友回来的,我的使命就是让后人了解他们的故事。”谢长平身上,始终背负着战友们“代我回家”的遗憾。
那些身影,定格在他漫长的人生回忆中,如电影般反复播放,帧帧留存。
2014年3月28日,第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仪式现场,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口如山如海的祭奠人群里,媒体的镜头捕捉到曹秀湖老人年迈却笔直的身影。
春寒料峭,曹秀湖默默在路边等待了近6个小时。当运送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车队缓缓驶过,曹老脱帽立正,两行热泪簌簌落下。车队驶离之后,老人转身默默离开。他说,清明时再来。
曹秀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197师医务兵,第一批入朝作战。战场上,战友们冲锋陷阵、前赴后继的情景,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脑海。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