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2022-04-06 08:48
据报道,日前,教育部对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在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登记中,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进一步规范报名信息采集。全面清理取消学前教育经历、计划生育证明、超过正常入学年龄证明等无谓证明材料。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
要切实保障每个适龄孩子的平等受教育权,就必须做到“有教无类”,取消不合理的入学门槛,以免为适龄孩子入学制造人为障碍。而且,教育起点公平要强调,教育过程公平同样值得重视,每个学校都要平等对待每个入学学生,不能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务情况而区别对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但从现实来看,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设置入学门槛的情况,提出“五证”“六证”要求,比如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证明、适龄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有效居(暂)住证、户籍所在地办理的无违法生育证明等。办理并凑齐这些证件,不仅为受教育学生的家庭增加了不少负担,而且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将一些适龄孩子挡在校门外的结果。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清理不合理、不必要的证明材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仅有一纸规定,或难以实现对无谓证明要求的全面清除。一些地方设置入学门槛,尤其是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有一些“现实考量”。即义务教育资源保障以当地政府为主,降低入学门槛的结果,自然是更多随迁子女入学,而这将增加本地财政支出。但是,这与国家教育公共政策的精神有所抵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这是保障随迁子女城市平等受教育权的重要举措,而这一举措的落实,则受制于当前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