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消寒图”是古人的智力游戏
“九九消寒图”是古人的智力游戏
中国是雅文化之国,即使寻常巷陌、乡野民间,也有泽被了风雅的时趣,每每令人惊喜、喟叹。唱着《数九歌》,“写九”和“画九”成了每日的功课。冬日严寒,北方的农事停下来,“猫冬”和“熬冬”让悠闲的日子显得颇长,人们想出了打发时光又能显示风雅的“智能游戏”——绘制或书写“九九消寒图”。
在北京南池子胡同街心公园的石桌上,刻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这是中国人发明的“九九消寒图”上最常见的句子。若按照简体字推广之前中国繁体汉字的写法,每个字恰好都是九画。九九八十一道笔画,冬至时节一天描完一画,八十一天后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诞生,也正是冬尽春深的北京迎来的最好时光。
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中有记录:“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这里的宣宗指的是清朝道光皇帝,皇帝带头书写对春天的企盼。
“管城”来历有讲究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双钩法和“管城”。双钩法很简单,就是写字时将字的轮廓沿着边勾出来,在中间留白,每一笔留下的“白”,留给“九”里的日复一日让人细细描画。
至于“管城春色”中的“管城”二字,来历讲究。唐代韩愈解释,笔,受封于管,号“管城子”。毛笔的笔杆以竹子做,一度叫“管”,这一说不得了,“管城”岂不是由一支笔统辖的领地吗?于是,后人将“管城春色”这四个字做了各式各样的解说,一说是八十一天的毛笔字写成同时也成就春光满城,一说是笔墨纵横八十一日在偌大北京画满春光……
总之无论怎样望文附会,从描画第一笔开始,八十一天后,春光满京城,这是不争的事实。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