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氏浅淡
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到今日,其间具体的姓氏有增有减,有生有灭,比如曾见于孔子门徒中的“漆彫”、“壤驷”等姓氏后世都已绝迹,而“呼延”“尉迟”等姓又在某些时代加入了姓氏大军。姓氏为一个文化整体,始终活跃于政治生活、民族关系、心理民俗等方方面面。
比如,中国历朝都有帝王赐自己的姓氏给功臣宠臣的情况,吴人俞韶为孙策所喜,赐姓为孙;西魏王杰因战功卓著,赐姓宇文氏;唐代罗艺因归顺李渊,赐姓李氏。赐姓其实是帝王用建立拟血缘关系、结成假定意义上的“同姓”的办法,对臣子进行褒奖的一种方式(对叛臣逆臣则以剥夺赐姓进行惩戒),以激励臣子效忠。姓氏在这里与金银玉帛等有形物质本质上相同,成了政治手段的一部分。
再如,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少数民族姓氏汉化和汉姓少数民族化的现象,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姓氏汉化,以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为著名,当时曾一次就将一百四十四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氏改姓元、独孤氏改姓刘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其实汉姓少数民族化也不罕见,北周时期蔡、张、周等汉姓改为大利稽氏、叱罗氏、车非氏,宇文泰赐李弼姓徒河氏,赐赵贵姓乙弗氏,赐杨尚希姓普六茹氏,都是汉姓少数民族化的例证。少数民族姓氏汉化与汉姓少数民族化丰富了中国的姓氏,而姓氏在这里也成了民族融合的证据。
又如,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复音姓氏单音化的现象,东汉末年应劭著《风俗通·姓氏》,一共收录了五百多个当时常见姓氏,其中复音姓就有一百五十余个,几乎占了全部姓氏的三分之一;而至北宋初年钱塘儒生编著《百家姓》,同样收录了五百多个当时常见姓氏,复音姓却只有六十个,仅占全部姓氏的十分之一多一点。复音姓转化为单音姓,或是通过连读、失音、弱化、同化、缩读等语言学方法,自然压缩姓氏长度;或是通过人为删减,对多音姓只保留一个音节,无论怎样,都是“经济原则”在起作用,也就是在确保姓氏识别、区分功能的前提下,人们有意无意对语言活动中的力量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实现能量消耗的最小、最省力。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