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氏浅淡
同时,虽然无论在功能还是用法上,我们今天的赵、钱、孙、李诸姓都与战国中期的姓氏基本一致,作为一项制度来说它两千多年没有发生大的调整,但是作为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的镜像,姓氏的社会意义却始终在缘时变动。
比如,先秦时代因为存在大规模的血缘组织,因而产生了姓、氏两级制;然自东汉以后,尽管不少朝代重又出现了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但两级制的姓氏结构并没有重新出现。个中原因,一方面与专制国家为征发兵役、赋税而不断加强的对属民的名籍控制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郡县制确立之后,基层社会虽仍存在浓厚的血缘色彩,但全国属民的管理终究主要是通过郡县乡里的地域组织发挥作用,地域组织战胜了血缘组织,姓氏结构发生变动的基础也就消失了。
再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在作用上正与名趋同。这是因为个人对血缘组织的依赖日益减弱。魏晋实行按门第取士的九品官人法,姓氏是标识门第出身的第一要素,自然备受重视;宋代以后,科举制经过充分发展已成为选拔人才的基本途径,个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前途主要取决于科考而不再取决于门第,姓氏的重要性亦大为下降。时至今日,乡土社会崩解殆尽,人口流动、离家谋生已成为社会常态,无论是人们对血缘组织的依赖还是血缘组织能提供给人们的依赖都接近于无,姓氏的血缘色彩自然也愈来愈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综上,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淑一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