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五种禽鸟代表“五伦”关系
学习动物长处 反映谦卑态度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孟子的人伦观是怎么形成的。孟子提到的“圣人”,是指舜。《尚书·舜典》载:“帝(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舜发现当时百官种族之间不够和睦,人们家庭内部也不够和谐,便起用契担任司徒一职,负责教化工作,还要求契以宽厚为本。“五品”即“五伦”,又称“五典”、“五常”,但其含义与孟子所说的“五伦”不完全一样。后世注释者多认为“五品”是指父、母、兄、弟、子,推行“五教”,是要达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目的。后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此基础上,孟子在“五伦”中增加了君臣关系和朋友关系,从而把“五伦”从家庭伦理规范扩大到整个社会都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现在回过头来解释前面的问题。《五伦图》以五种禽鸟象征“五伦”,虽然是艺术家的创作,但并非牵强附会随便凑合,而是根据前人对这五种禽鸟生活习性的深刻认识创作出来的。图中五种禽鸟形象优美、姿态各异,再配以树、石、花、水,使画面更加自然生动。这种寓教化于美术的方式,无疑使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更加立体化、多样化。
古人认为,虽然人是万物之灵,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但人和万物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每一种动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人类应该学习的优点。人类学习动物的长处,并不意味着人不如禽兽,而是反映了人类面对万物时应该保持的谦卑态度。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