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丹阙: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
老画家画的不仅是城市,还有生活在其中的人。在这条“龙脉”的各个横断面上,正上演着各种人间悲喜剧:天桥艺人的辛酸,大栅栏商肆的繁华,皇宫大内的幽深,钟鼓楼下的世态民情,都被呈现出来。其中,推车的、挑担的、算命的、剃头的、拉洋车的、拉骆驼的、出殡的、办喜事的、做小买卖的、遛街闲逛的、打把式卖艺的、弹唱卖笑的、沿街要饭的……甚至还能看到几碗稀粥下肚,不耐时光,在城墙下随意“方便”的底层百姓。真是百工交易,场面纷繁,摩肩接踵,吹歌拂天。
那些早已消失的城墙、楼台、街衢、店铺、院落都在画里复活了。香火繁盛的精忠庙、烂泥垂柳的金鱼池(老舍笔下的龙须沟)、生意兴隆的亿兆百货店、鸭肥菜香的全聚德……都在画里准确地立于它原有的位置。连烟袋斜街街口的那杆两米来长的大烟袋,也在岁月的风中摆动。
为了真实地呈现老北京的城市风貌,为后世留下一份信史,当时已经60多岁的刘洪宽先生,在这条“龙脉”上徒步往返过近百次。他跑遍了中轴线周边的大街小巷、买卖商号、历史遗迹。他请教过无数老北京人,查过的图书资料更是汗牛充栋。画稿打好后,刘洪宽先生又与北京史学专家反复研究论证、修改。就这样,经过五年的打磨,一段北京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在他的笔下呈现出来了。
著名文物专家、北京史专家朱家溍先生看到这幅画爱不释手,他动情地对刘洪宽说:“您这是二十世纪的《清明上河图》啊!用文字难以表达的东西,画里却都一一呈现出来了,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朱家溍先生经过近两个月的揣摩,给这幅画取名《天衢丹阙》。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先生为该画作诗:“帝业经营五百秋,旧京风貌卷中收。天街市肆人烟盛,凤阙阶墀草木稠。岂为前朝伤往事,只缘故物总难留,细寻画史谁堪匹,昔有张生(宋张择端)今到刘。”
本版图文由刘劲松提供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