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旧档

“夜郎自大”成语形成于明代,与当时贵州社会的发展有关

光明日报  2017-07-07 16:41

“夜郎自大”一词最早见于明安世凤的《墨林快事》一书,其卷七“李后主”条言:“既非奇而铨甄,又非据夜郎自大,而一时佞谀之口,因而嘘之。”此条后记时间为“天启甲子七月晦”,天启四年,即1624年。又《天启实录》卷八十一记天启七年(1627)二月乙巳(初八)蓟辽总督阎鸣泰疏亦用“夜郎自大已久”之语。明戴澳《杜曲集》卷十“书潘嘉客墨谱后”记“能复夜郎自大耶”。其署己巳年,即明崇祯二年,亦即1629年。此时“夜郎自大”为“妄自尊大”的义项已经形成,并被广泛使用。周文郁崇祯十二年(1639)始成书的《边事小纪》卷四《毛大将军纪略》篇有“雄视海外,夜郎自大,信口而谈,罔识忌讳,其迹固有可诛者”之语。可见“夜郎自大”一词在天启年间被广泛使用。

为什么是在明代嘉靖、万历时候形成“夜郎”与“自大”相联系的说法,以至天启年间有了“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形式呢?这与当时贵州社会的发展不无关联,其中涉及的原因或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流官的不断进入。明代贵州建省,开始了流官治黔的新时期。明之前,历代中央王朝也在贵州设立郡县,但主要依靠本土民族首领间接管理,中央派到贵州的流官甚少。刘学洙、史继忠《历史的理性思维:大视角看贵州十八题》一书对(民国)《贵州通志·宦迹志》作了统计,结果为“汉至元1600多年,中央入黔的官员有案可查者,从楚庄蹻与汉唐蒙算起,仅仅110人。贵州建省后,明清两代五百数十年,中央入黔的官员大增,县以上的共达2137人”。书中认为,这些客籍流官入黔,带动了贵州本土人才的成长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从明正统四年(1439)到崇祯十年(1637)198年间,明代贵州中进士者130人,其中军籍子弟18人,官籍子弟33人。”如上述王世贞,其祖王倬于成化十四年(1478)考取进士,曾任贵州按察司副使。显然,王世贞能用夜郎来描述和自嘲,一方面应该有其祖父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与曾做过贵州提学佥事的吴国伦交往甚厚,对贵州应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是贵州人才的培养。据张羽琼《贵州古代教育史》的统计:“贵州以开闱乡试为界,此前的160多年间,只出了30名进士,546名举人。而此后到明末的107年中,就出了107名文武进士,1213名文武举人。举人进士的成倍增加,反映了贵州社会文化的巨大进步。”民国学者杨恩元曾说贵州“人才极盛,实在明中叶以后”。随着科举制度在贵州的推进,贵州文化教育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如谢肇淛为杨师孔《秀野堂集》作序言:“吾友杨君愿之,鹊起夜郎,才具横绝一世。”又曰:“夜郎自青莲、龙标过化之后,鸿蒙之气郁勃未宣,历千年而后,得愿之神秀所钟,固非偶然。”因此,夜郎是明代学者借用《史记》的记载对贵州的描述,本无贬义。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强坛热帖

热门图集

历史>秘闻旧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