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床”字之解:是卧具,还是“胡床”“井栏”?
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以单个床字入诗而争议较大的两处。其中一处是我们重点讨论的《静夜思》中的“床”字。现在我们熟知的诗句以明版为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在扬州旅舍作《静夜思》。其《秋夕旅怀》一诗当为《静夜思》的同时同地之作。此诗实写羁旅愁思,单用一个床字,无疑是取其本义,既非胡床,更非银床。在续篇《秋夕旅怀》中表达了同样的情绪:“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这又可印证,《静夜思》中的床字恰指睡卧之床,而非其他。
否定《静夜思》中的“床”字是指卧床的文章,其理由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诗人躺在床上没办法举头和低头的,顶多探个头看看床下;其二,此诗写在深秋,诗人不可能开窗睡觉,而唐代窗户很小,月光不可能照进室内;其三,诗人背井离乡,一个人站在井台上望着天上的明月,才可能勾起思乡之情。
首先说,李白怎样睡觉才能看到月亮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其实诗人羁旅思乡,不一定仰卧在床上,也许侧卧,也许辗转反侧,也许披衣而坐,也许踱步到窗前,这都是可能的。须知这是写诗,不是公安破案,一举一动必落到实处。如果把诗解到李白必须怎样睡觉才能看到月亮,实在太过牵强了。这只能说明,不写诗的人无法理解诗人的创作心理。
至于说在屋子里看不到月光,更是缺乏依据。就李白诗作而言,多处写到月照室内的情景。《独不见》:“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望月有怀》:“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描写此类情景的诗很多,此不一一俱引。那种唐代窗户小,月光不能照进屋内的猜测,既不符合唐代生活实际,也不符合诗人的创作实际。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