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旧档

李白《静夜思》“床”字之解:是卧具,还是“胡床”“井栏”?

中国文化报  2017-07-10 17:50

李白的《静夜思》历来备受诗论家的推崇。在“看月光”“望山月”的版本之异上有所讨论,对“床”字的旨义也有一些歧见。有人认为“床”字指卧具,也有人认为指“胡床”“井栏”等。

《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可见,在西周时,不仅贵族,农夫也寝于床上。这说明床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了。《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说文》:“床,安身之坐者。”床被定义为人所坐卧的用具,表明床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清楚的,词语的表述也是清楚的。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床这个概念的内涵相对稳定,其外延在不断扩大,如笔床、琴床、茶床等等。作为具有“井栏”之义“银床”概念的出现,无论诗文注释还是各类辞书,均引自乐府歌辞《淮南王篇》。此篇歌辞集中各类美好字眼夸赞淮南王:“淮南王,自言尊。百尺楼高与天连。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淮南王篇》在床字前加个银字,属修饰性的借喻。其后的文学创作中竞相效仿,使“银床”成为流行概念,意指“井栏”,而且在语言环境上都与水井相关联。

“胡床”概念的来历较为简单。历史上西北少数民族用的坐具,传到中原后被汉民族所接纳,在汉语中称作“胡床”,最早见之于《后汉书》:“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到了隋朝因忌用胡字,把胡床改名为交床,因折叠有绳相连,又称为绳床。但胡床作为专有概念,其内涵比床本义窄,专指坐具,类似于今天的马扎。自唐代以后家具的功能发生了分化,读书、写字、饮食都是坐椅据案,不在床上活动了。这时床的坐具功能不断弱化,卧具功能不断强化,逐渐突显专伺卧具的功能。因而在绝大多数场合,单用一个床字,则表示卧具。

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强坛热帖

热门图集

历史>秘闻旧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