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17-07-28 14:50
尽管布尔什维克有着丰富的秘密活动经验,但这并不能让地下团体彻底绝迹。尤其是在斯大林掌权后,苏联国内矛盾丛生,过激的集体化运动让农民食不果腹,“大清洗”又让党内同志惶惶不安。残酷的现实让一些人开始从政治上寻求答案,他们悄悄组织起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随后照例是逮捕、审判、流放……再随后又会冒出新一批地下团体。
1933年8月,苏联情报机构“国家政治保卫局”(“格别乌”)报告称,当年上半年,仅在乌克兰就破获7个地下团体,它们“指挥和策划了系列罢工”,参加罢工的至少有1028人。
二战后“如野火般蔓延”
1941年6月,流亡到西伯利亚的个别“托派”成员组织了步兵营暴动;同年秋天,成立于西伯利亚泰舍特地区的“革命者斗争联盟”在伊万诺夫茨克发起罢工;1943年,无政府主义者奥·采伯利在伏尔加河下游城市萨拉托夫成立了反法西斯游击队“青年革命组织”……加上一些流亡白俄分子的结社,便勾勒出二战时期苏联地下团体的总体轮廓。
战争结束后,地下团体更是如野火般蔓延开来,较为有名的是1947年在西南部城市瓦罗尼什成立的“共产主义青年党”,成员包括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阿·瑞吉林。此外还存在过“列宁反对派”、“列宁纲领派”、“工人反对派”、“列宁的事业”及1951年于莫斯科成立的“民主联盟”等形形色色的“反苏地下团伙”。其中,“列宁的事业”名噪一时,其主要成员在1953至1954年参加过古拉格(劳改营)囚犯暴动。“民主联盟”甚至延续至1989年,因为根据美国《纽约时报》当年4月24日的报道,该组织此前一天在莫斯科普希金广场举行示威,47人被捕。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