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比赛 那我选择退出

河北新闻网  2017-08-01 09:45

婉兮/文

1

小时候,我最怕父母提“别人家的孩子”。

但这个神奇物种无处不在,他存在于成绩单里、活跃在课外活动中,甚至会出现在餐桌上——

隔壁的某某考了90分,比你强多啦!

你们班的那谁,听说唱歌很不错,你怎么不行?

表妹比你小,就已经知道帮着父母分担家务了,你呢?

每当这时,我总是不服气地争辩着,力图找出事实里的细小破绽,来维护自己那点儿可怜巴巴的不被重视的自尊。可另一方面,我又暗暗把自己与别人做着各种比较,小小年纪就显出了争强好胜的倔强气性,日子过得自然也不是那么快乐。

事实上,也有别人的父母称赞我的聪慧与好学,我也是“别人家的孩子”。爸妈也深知这一点,但他们习惯通过带着讽刺与批评意味的比较,来达到对女儿的鞭策和鼓励,并美其名曰:打击式教育。

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式父母一样,他们热衷于那些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刻意地把子女的人生规划为了一个大赛场。

于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人生就像一场比赛,要么超越别人,要么落后挨打。

可许多年后,我发现这样的冠军思维能激励学业和职场,却并不适用于整个人生。因为赛场观念容易衍生出病态的攀比心理。

比赛的目的,是排出名次,分出输赢,决出参赛者的能力高下。可人生和比赛有着本质区别,人活一世,并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为了成全自己。

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情感>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