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旧档

中国古代的符瑞文化

光明日报  2017-08-02 16:16

符瑞文化与宗教。符瑞文化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或宗教意识的一部分,强化君权天授的政治观念、弘扬神道设教的伦理思想,具有巨大的道德作用,同时也具有劝善惩恶的宗教功能。尤其是随着谶纬神学的盛行,符瑞文化中德行因素得到凸显和泛化,不仅是统治者的为政之德,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道德伦理规范也都与符瑞相关涉。《孝经左契》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则凤凰巢。”《瑞应图》曰:“王者仁义,则紫脱见。”《礼稽命征》曰:“王者制礼作乐,得天心,则景星见。”这些文献中,孝悌、仁义和礼乐等德行范畴都被包括进去。凡恪守德行规范,天便降下符瑞,否则就降之以灾异。这种思想信仰的内在逻辑是“以类相召”的“天人感应”观念。实际上是“善恶报应”思想的反映,是对中国古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类思想的继承和提升。因此,儒学宗教化、道教诞生、佛教传入均出现在符瑞思想流行的汉代社会便不足为奇。此后,在符瑞思想流行的魏晋六朝以及隋唐时代,佛、道二教深受符瑞文化影响,进而多向互动也就成为大势所趋。如著名道士陶弘景、寇谦之,僧人昙无谶、释玄畅等人,他们通晓图谶,倡导、援引,甚至造作天命符瑞,或借以自神其身,增强宗教的神圣性,从而赢得了大众信仰;或借以向皇权靠拢,发挥其“资于治道,辅翼王化”的政治作用,从而获得了皇权支持。这些举措都使佛、道二教获得了长足发展。

符瑞文化与礼制。隋文帝杨坚曰:“王者承天,休咎随化,有礼则祥瑞必降,无礼则妖孽兴起。治国立身,非礼不可。”礼作为“天地之序”,在古代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是必须躬身践行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而符瑞是天降吉兆,是天人感应的体现。天降瑞兆,人君必须恭领天命,践行一定的礼仪规范来作为答谢。因此,“符瑞昭晢,宜答天神,以光上帝”,是历代统治者倡导王权天授及符瑞思想的基本逻辑。出于这种目的,每当有奇异兆征显现并被判定为符瑞时,各种形式不一、规模有别的祭祀礼仪便随之举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既定的礼仪制度。周成王时见“凤皇”“蓂荚”之瑞,周公与成王沉璧河、洛以祭神;文帝时见黄龙之瑞,文帝郊见雍五畤;汉武帝时见一角兽之瑞,武帝“荐五畤,畤加一牛以燎”祭神;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屡获嘉瑞,登坛燎祭以奉天神。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更有甚者,若众瑞并至,则“报告成功,封禅以答之”。《尚书·中候》曰:“自昔古帝王,功成道洽,符瑞出,乃封泰山。”封禅是古之帝王祭祀天地、报告成功的盛大典礼。符瑞文化与封禅礼仪都只与帝王有关,一为天意嘉奖,一为盛礼答谢,二者完美契合:一方面,符瑞显现引发封禅动议并进而促成封禅典礼的举行;另一方面,封禅典礼的举行又需要符瑞显现作为其天命依据。因此,符瑞成为祭祀礼仪特别是封禅典礼能否举行的重要条件。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强坛热帖

热门图集

历史>秘闻旧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