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三伏”
“三伏”出现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人们所说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的“三伏天”,即初伏、中伏、末伏。关于农历节令的这个“伏”字,是指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还有一种解释,“三伏”期间阴气潜伏,阳气上升。而按古人的解释,太热的天气,也有寒冷因素潜伏在内,体现了对天气的辩证认识。不管怎么说,“三伏”延续时间较长,长达三四十天,如果按阳历来说,通常在每年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
入伏第一天,标志伏天的到来。农历对入伏的认定,是根据每年时令变化而确定的,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不过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每年入伏时间以及“三伏”周期,农历都做明确标注,而“三伏”的起止日期和周期,可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确认,即从夏至后干支纪日中的第3个“庚日”算起,进入一年中的伏天,初伏(又称头伏)为10天,中伏(又称二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农历节气的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排列,第3个庚日确定为初伏第一天,第4个庚日为中伏首日,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中伏为10天,如果出现5个庚日,中伏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长短。所以,有些年份的伏天为30天,有些年份的伏天则长达40天。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