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韩国学习?新加坡如何解决青年“婚恋难”
据李光耀的回忆,1985年的一个夜晚,在总统府出席招待会之后,其夫人柯玉芝告诉他,跟她同一辈的女士们同病相怜地互相谈论着各自受过专业训练的女儿未婚的问题。这些母亲感叹女子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婚恋十分担忧……如今相亲的做法已经无法被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所接受。传统的文化偏见又认为男人若维持不了一家之主的形象,是可怜又可笑的事,政府要改变这样的偏见并不容易。
在社交发展署的努力下,大多数国民不合时宜的婚恋观念得以更新。到1997年,63%的男性大学毕业生娶了教育程度相同的女性,比1982年的37%高出很多。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大学毕业生愿意下嫁给非大学毕业的男士,不再保持单身。可以说,社交发展署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新加坡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更为新加坡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辅助社交发展署的功能,政府还促请人民协会理事长成立“社交促进组”,以中学教育程度的男女为服务对象,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婚恋对象。在人民协会的协助下,“社交促进组”的会员人数迅速增加,到1995年时已增加到9.7万人,通过“社交促进组”所组织的活动而互相认识的会员中,有31%的青年结为了夫妻。新加坡教育的普及化摧毁了旧有的择偶方式,面对青年“婚恋难”,新加坡政府果断作为,取代了传统红娘扮演的角色。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