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内大街700年:老舍先生笔下“北京最美大街”
近日,一条关于“阜内大街环境整治复兴计划正式启动”的消息,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据报道,整治后的阜内大街将取消马路牙子,重现老舍笔下“北京最美大街”的闲适氛围。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曾经借祥子之口这样评价过这条街:“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
其实,老舍先生笔下的景色是朝阜大街的东段,而阜内大街则是朝阜大街的西段。阜内大街沿途虽然没有皇家建筑的气派,却多了市井生活的亲切。
阜内大街西起阜成门立交桥,东至西四十字路口,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至今已有700年历史。阜成门的前身是元大都平则门,那时阜内大街称为平则门街。明正统年间,平则门改称阜成门,平则门街也就改称阜成门街。清乾隆年间,阜成门街被分为两段,从阜成门至沟沿(今赵登禹路)仍叫阜成门街,沟沿往东至西四牌楼,则称为羊市大街。1956年羊市大街的名字取消,统称阜内大街。
阜内大街两侧虽然没有辉煌的皇家建筑,但是文物古迹比比皆是。路北,从阜成门往东一字排开三座古寺:妙应寺、历代帝王庙和广济寺。
这条街上,不但有古迹,近现代建筑也不少。还记得鲁迅先生《秋夜》一文中的名句吗?“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先生的这处小院就坐落于阜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交恶后,搬出“八道湾”大宅,不久便买下了这个四合院。1924年春天,鲁迅亲自设计改建了这座小院。这里成为他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1956年,这里被改建为北京鲁迅博物馆。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