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新十六景”大美还看北京
如果用媒体的视角审视,北京“新十六景”所对应的,几乎全是新闻。就在最近,2017年国庆、中秋长假,“中国戏曲文化周”在丰台北京园博园内拉开大幕,吸引20余万市民群众和全国游客为传统戏曲点赞,“全球票友大赛”引得世界瞩目,“园博锦绣”成为北京独特的富含人文气韵的文化坐标。
放眼京郊,大运河畔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拔地而起;司马台长城脚下,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身“江南水镇”;随着APEC会议、“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的成功举办,雁栖湖成为中外闻名的“国际会都”;实施“城南行动”计划,疏解整治促提升,打出一套组合拳,南海子湿地旧貌换新颜……
更高的顶层设计还在于,北京紧紧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靠创新驱动发展,舍弃白菜帮子,精选菜心,像绣花一样管理这座城市。围绕着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和明确区域发展定位下硬功夫,赋予历史遗迹、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新的生命。在这个大前提下,诞生北京“新十六景”,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京“新十六景”,生动诠释首都气度
聊起如今的北京“新十六景”,“燕京八景”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吴晨认为,“燕京八景”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命名,不仅仅是风景的悦目,而且是情与景、景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交融,是在符合城市实际禀赋的前提下,经知识界、文化界提炼,在群众的广泛认可下最终形成的。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