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故宫展览:太和殿的宝座被袁世凯换成了“高背大椅”
▲承乾宫清代瓷器陈列,摄于1925年至1933年。
▲养性殿清宫乐器陈列,摄于1925年至1933年。
▲颐和轩八旗甲胄陈列,摄于1925年至1933年。
古物馆第六陈列室,摄于1925年至1933年。这是书画陈列室,墙上中间一张立轴是清周鲲《十二禁禦·林钟盛夏图》卷,描绘的是圆明园福海风光。这幅画在1933年随故宫古物南迁,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12月14日,历时3个月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在故宫落下帷幕。展期里,人们有机会近距离地欣赏到传说中的《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和《游春图》等。为了能找到跟国宝亲密接触的最佳位置,不少观众一进午门就开始狂奔,为此还产生了一个新的网络热词——“故宫跑”。去故宫看展览,现在已然成为京城文化生活的一大乐事。 其实,早在100年前,去故宫看展览就已经是老北京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据说,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幕那天,无数闻讯而来的北京人把故宫堵了个水泄不通。不少观众如“夹心饼干”一样,连展柜的边都没瞧见,又随着人流被挤出了展厅。
紫禁城对外开放的时间,要从1914年古物陈列所建立算起。经过古物陈列所与逊清小朝廷的“南北隔绝期”,再经过古物陈列所与故宫博物院的“两院分治期”,直到1948年3月,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以后,紫禁城才实现了完整管理,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对公众开放,这期间经过了34年之久。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