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上留存消逝的辉煌:“花砖细布”原来是地暖
民窑精品准官窑
圆明园出土的青花瓷器种类很多,其中有官窑器,也有准官窑器物,还有民窑生产的产品。为啥在皇家园林当中还会出现民窑瓷器?这是因为当时烧造官窑器工艺十分复杂,开支巨大,所以生产数量有限,并非所有的皇族都能使用。另外,园内还有数量庞大的当差太监、宫女、侍卫,因其身份较低,只能用民窑瓷器来当饮食用具。
2015年,圆明园养雀笼遗址考古现场出土了一只青花碗盖。这只碗盖由白色瓷土烧制而成,敞口尖唇、浅腹、小圈足。碗盖上面用青花钴料“满工”绘制青花图案,其上有三个“寿”形篆字,呈“品”字形分布,其间填充蝙蝠、缠枝花纹、钱币、云气纹,圈足底心饰以青花写意篆字款“大清道光年制”。整体组合图案繁而不乱,疏密有度,线条清晰而流畅,凸显清代中期娴熟的绘画技巧,极具审美价值。此件青花“寿”字碗盖,虽说比不上正宗官窑器那般精致,却也非一般民窑可比,尤其是圈足底心六字款,显示出它“准官窑”的“身份”。
公众熟悉的西洋楼遗址只占全园景观的2%,98%的圆明园大众并不了解,因为大部分的遗址埋藏在地下,散落荒野。圆明园管理处打算在考古展陈的基础上,修一处成一景,恢复圆明园全部山形水系,让参观的人们在欣赏山水的同时了解圆明园的历史,逐步建成5280亩的“遗址展陈博物院”。
文物是无声的历史,每件文物都忠实地记录着它所在的那个时代的信息特征。我们不必还原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但我们需要宝贵的文物帮助我们印证那段历史,而对待文物的态度也正是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