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与革命文化:敢教日月换新天
革命历程:雄关漫道真如铁
毛泽东写诗的特点是局势越严峻诗兴越浓,处境越艰难创作越多。从《西江月·秋收起义》开始,诗人毛泽东告别“书生意气”,转入战争纪实,“炮声”“枪林”“鏖战”“弹洞”等词汇频繁出现。毛泽东“在马背上哼成的”军旅诗词,从创作缘起、描述对象到思想内容,真切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民如火如荼的斗争风貌,艺术地勾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的历史长卷。军旅诗词是毛泽东诗词中的精美华章,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艺术翻版,凝结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和人民军队壮大历程的科学总结。
毛泽东的军旅诗词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战斗词,直接描写战争的宏大场面与激烈过程。如《西江月·秋收起义》写秋收暴动,《西江月·井冈山》写黄洋界保卫战。第二类是行军词,重点反映“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如《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写红军在闽赣之间穿插;《七律·长征》写“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非凡壮举。第三类是抒怀词。既有因中国革命遭遇挫折而导致的心情“郁闷”,如《采桑子·重阳》《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侧重表达了毛泽东处在逆境人生时的内心郁闷与人格超越。更有因军事行动不断取得胜利而引发的精神“舒快”,如“报道敌军宵遁”“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三军过后尽开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那种喜悦心情,也突现了正义战争必胜的历史趋向。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