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教育>热点动态

一个人和他心心念念的学校

中国教育报  2018-11-14 08:40

原标题:[职通车]一个人和他心心念念的学校

杨朝俊是在1982年踏上的这条长达34年的教育路。那时候,刚刚初中毕业的杨朝俊是高炉大队唯一“文化人”,被大队选中担任会计。当时队里的高炉小学只有一名民办教师,那位教师不懂彝语、苗语无法与当地学生沟通,政府只好安排这位唯一的“文化人”进校代课。5年后,杨朝俊调到了箐沟小学,这里的办学条件更加艰苦,老师用门板当黑板,孩子们用木墩当板凳,木板当课桌。杨朝俊号召乡亲们自己动手做了20套简易课桌凳。至今回忆起来,现已67岁的苗族老人陈启智仍然充满感激,“那时候如果没有杨老师,娃娃们读书就困难了!”

2005年学校撤并,杨朝俊来到了8公里外的借魁小学。“一趟要走一个半小时,每天天不亮打着电筒和学生出门,中午吃不上饭,放学后常常饿得头昏腿软,就在路边摘红刺猛吃。”这些心酸的回忆让他至今难忘。

现在的杨朝俊已经在丰坪小学工作7年了。这7年中也像原来一样,所面临的困难还是一个接一个。营养午餐启动后,杨朝俊每天要到1里外挑水做饭,在每次做好饭吃饭前都端好一盆水给孩子们洗好手。吃着这些饭学习、长大的孩子,对杨朝俊充满了感激和信任。有次杨朝俊带学生出校看病,憨厚的娃乖乖坐在教室等老师回来,等到天黑了也一步不肯离开,他要等着老师回来。

3年前,78岁的老父亲背苞谷上楼摔下来折断右腿,妻子要照顾年迈多病的老母亲无法再分担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杨朝俊仍然坚持在学校,他没有向别人诉一声苦,请别人找了一名护工照顾父亲,自己一天都没有离开。直到手术当天下午,杨朝俊才赶到了县医院,陪父亲不到12个小时,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赶回了学校。“谁不心疼自己的父母,可学校只有我一个老师,我一走学校就散了。”杨朝俊愧疚地说。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