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07-15 08:45
今年3月,梅丽霞在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讲课。
美国杜克大学校园一景。
梅丽霞摄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美两国建交40周年。中国驻美使(领)馆与人民日报(海外版)联合开展“跨越太平洋的记忆”征文活动。今日本版推出第一期。
1979年1月1日,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开启了20世纪伟大的时代变革之序幕。也就在这一年,我出生在大别山余脉——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的一个小山村里,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茁壮成长。
不经意间,我的个人命运就和祖国的时代脉搏以及中美之间的关系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幸运的是,在2007年至2008年和2018年至2019年期间,我两次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公派留学,对美国10年前后的变化耳闻目睹,对祖国的快速发展深有感触。
初次赴美: 了解美国教育体系
2005年,我十分幸运地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知名经济地理学家——王缉慈教授,对我国产业集群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升级问题展开长期观察和研究。
2007年秋季,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相关项目资助下,我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1年,中途因为研究工作的需要转入美国杜克大学。这是我第一次赴美留学,留学目的地分别位于美西和美东两个地方——加州洛杉矶和北卡罗来纳州德罕,前者是美国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后者是人口稀疏的田园风格。
记得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期间,有一天,合作导师斯科特(Scott)教授邀请我和另一位意大利留学生一起到他家里吃饭,觥筹交错之间,教授问我们:“你们对美国的印象如何啊?” 我当时的回答是:“加州虽然阳光灿烂,但是洛杉矶的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地铁、公交和城市道路系统,不仅老旧,而且运行效率较低。”斯科特教授经常前往中国讲学交流,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当熟稔。他对我的观察表示赞同,点头说:“你说到点子上了,加州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确陈旧,没法跟北京和上海比。”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