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社会

胡同环境整治避免“南装北饰”

北京日报  2019-11-05 09:08

原标题:胡同环境整治避免“南装北饰”

具体地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和需要不断修缮的传统风貌建筑,在修缮中应最大程度地保护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保护历史风貌原状,按照原形式、原结构、传统规制做法进行修缮,更新内部设施。特别是要充分保护利用好旧材料、旧构件,如砖、瓦等建筑构件。

以建筑主体结构来说,《导则》提出,传统风貌建筑多为木结构承重。原有木结构构件,凡不存在结构安全问题的应保留;存在安全隐患的须视具体情况进行加固或更换;维修后的构架应保持原状。修缮过程中,保留民居梁架的“草栿”做法;保留木结构的榫卯做法;保留保护建筑中的砖石木雕;保护栏杆、楣子、坐凳等传统形式的木装修。

旧材料、旧构件使用时,必须符合安全使用要求,且施工时要按照传统工艺操作。此外,在风貌保护修缮中,旧材料、旧构件应优先用于地区重点保护院落的修缮,其次是胡同可视部位的建筑修缮,再次是院内建筑可视部位的建筑修缮。

避免“南装北饰、内衣外穿”

东城区雨儿胡同的修缮,为胡同留住“老味道”提供了一种尝试方案。如何在房屋修缮中真正保护好老城胡同风貌?《导则》提出,胡同街区的环境整治,前期应准确把握文化特色,认真调查研究区域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修缮后要符合区域文化氛围,注意严格区分规制和等级差别,突出层次和特色,避免千篇一律,避免外来文化元素的移植,避免“南装北饰、内衣外穿”。

什么是“南装北饰、内衣外穿”?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南装北饰”,是指将江浙皖地区的建筑形制、色彩、窗格等用于北京老城区,混淆地方文化特色的做法;而“内衣外穿”,是指将室内装饰手法或纹样、色彩用于外檐或铺面装饰的行为,包括垂花门用于街面。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