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银球”带给我无限快乐和活力
“转来转去,变成陀螺;滚来滚去,就像汤圆。”我被这神秘的小小银球一下子“粘”上了,回家就嚷嚷着要父亲买球拍,但当时家里经济窘迫,父亲就挑选了一块薄木板,然后找村里的木匠“照葫芦画瓢”,加工了一副纯木制球板,姐姐又用自己扎辫子的塑料头绳,将不规则的球拍手柄精心缠好。虽然看上去很粗糙,也不好控球,但毕竟它是属于我的第一个“球拍”,所以很珍惜,每天上学必带上它,在“土台子”上与同伴你推我挡,打得不亦乐乎。回到家里,又在房子的石灰墙面上挥拍练习推球、拉球,口中还数着一、二、三、四……练得汗流浃背,也不知疲倦。那时,世界冠军庄则栋、徐寅生和梁戈亮等著名国手就是我的心中偶像,他们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我就从班级中脱颖而出,被小学体育老师发现,对我悉心指导,重点培养。这时候,母亲看我打球不断长进,就用卖鸡蛋换回的钱,托在县城工作的邻居花了四角八分钱,为我买了一副底板上贴有一层薄薄海绵的球拍。当我接过这副崭新的青岛“流星”牌球拍时,眼泪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练球的劲头也更足了,很快我就成为校队的主力队员。一次,为迎接公社小学段乒乒球联赛,老师单独领我们到学校唯一的一张木制球台上训练。抽、拉、搓、推,撇、挑、弹、扣,各种技能充分运用,与在室外“土台子”上打球的感受完全不一样,那一刻我从内心深处真正体验到了打乒乓球的那种高级享受,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