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 2020-07-30 08:02
去年春节档,“黑马”《流浪地球》以46.8亿票房闯入视线,被视作推开国产科幻电影工业化的大门;今年春节档,硕果仅存的《囧妈》线上公映,经过10年耕耘的徐峥“囧”系列在喜剧片类型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相比于类型片体系成熟的好莱坞,中国的类型片市场尚有许多未饱和、待开发的领域。7月29日上午,以“类型实践与作者表达——类型电影创作谈”为主题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在沪举行。国产类型片的“进击之年”何时到来?这个萦绕已久的问题,期待创作者用自身的实践去解答。
类型电影:契约还是套路?
1987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的第五代导演李少红,接到了一个任务:拍摄商业片《银蛇谋杀案》。这部悬疑题材的电影成为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导演作品。
“当时北影厂开始尝试拍摄商业片,并选中一些年轻导演来做。我听完大哭一场,太可怕了,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商业片;但如果不接,我就失去了第一次拍电影的机会。”李少红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她还在北京电影学院求学时,国内还没有“类型片”的概念。“四年主要学的就是艺术电影、作者电影和个人化表达的影片。我们对类型影片是非常陌生的。”在她毕业后,恰巧赶上电影改革的年代,从体制到内容的变革,令电影创作变得越来越市场化,“类型影片”的概念也逐渐普及。
类型片是舶来品,狭义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好莱坞形成的一种影片制作方式。类型片通常具有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以及相似的叙事元素。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令影片的生产进入工业化流程,并“批量”制造出相似故事形态的标准化作品。常见的类型片可以分为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恐怖片、悬疑片、科幻片等。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