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文学故乡 解开创作密码(深观察)
在镜头前,当作家与故乡重逢,他们不再是隐藏在书斋里的神秘人物,也褪去了作家的光环,表现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第三集中,迟子建走过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为妈妈选购羊绒衫,她说“小时候都是妈妈踩着缝纫机给我们做衣服,现在只能买现成的带给她”。当回到兴安岭覆盖着皑皑白雪的白桦林时,迟子建兴奋异常,躺倒在雪地上。她觉得被无数精灵包围着,“我生命和文学的根就是冰雪根芽”。第四集中,毕飞宇回到阔别30多年的老家江苏兴化杨家庄,他焦急地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当年就读的小学,在乡亲的指点下,他来到一处小河湾,当突然发现那所小学时,毕飞宇“啊”了一声,拍拍脑门,掩面而泣。第五集中,刘震云说家乡有个“著名哲学家”,就是自己的木匠舅舅,当他骑着电动自行车穿过田间地头时,身边闪过满脸狐疑的三轮车师傅和玩耍的儿童,为观众展现出他作为编剧站在聚光灯之外的另一面。
观众评论说:“我最喜欢迟子建,如果不是走进她的故乡,你很难真正进入一个作家的精神世界。文学与纪录片相辅相成,艺术表达和纪实手段均发挥了它们的优势。”“很喜欢毕飞宇的这个视频,同他的生长环境一样,视频呈现出特别的充实感。”“每一个喜爱文学的人,都应该看一看。”
张同道说:“天赋是生命的基因,生活是命运的安排,性格是心灵的驱动,土地则是文学的舞台。我们在努力探索怎么用电视纪录片这样一种以纪实为主的方式找到通向文学的一条道路,拍文学的故乡,可能是借助‘故乡’这样一个梯子,进入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认为:“从故乡的背景出发,去呈现一个作家的道路:他的成长与创造、他的归来与出发、他的亲情与回忆,都会彼此映现,更深刻地传递出作品的意蕴,以及那些隐约闪烁的原型形象。这是一个蕴含着丰富可能的角度,一旦用视觉影像来传达,会有许多‘溢出’的效果,会激发更多人对文学的兴趣,启示他们对于文学本身的理解。”
| 上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