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文学故乡 解开创作密码(深观察)
阿来在草原
迟子建回到故乡
刘震云在故乡延津小院里接受采访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海报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乡村,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刘震云的延津老庄,毕飞宇的苏北水乡……这些华夏大地上的一个个地标因作家之笔而广为人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抹抹动人风景。在故乡的土地上,作家们出生、成长、成熟,从民间传输中汲取养分,从日常点滴中获得灵感,从地域文化中塑造性格,而当这一切诉诸笔端,故乡就与文学发生了天然的联系,成为他们创作的精神起点。
日前,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从2016年夏天开始,追随6位当代知名作家的脚步,摄制组与他们一道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为观众讲述关于人、大地与文学的故事。
从故乡出发构建文学王国
在《文学的故乡》第一集中,开篇通过航拍的视角将秦岭的苍莽与壮阔呈现出来。隐没在大山中的陕西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正是作家贾平凹的故乡。他说:“秦岭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也是最有中国味的一座山。”因此他以自己的故乡为原点,写商洛、写陕西,形成了“商州系列”《秦腔》《高兴》《山本》等一系列作品。
贾平凹钟情于故乡的山川,而藏族作家阿来似乎更醉心于家乡的植物。《文学的故乡》导演、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说:“拍摄过程中,我惊讶于阿来丰富的植物知识,他能轻松地辨认一路上随机遇见的植物,甚至还能说明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特性。这只是一个‘非功利的爱好’,但他对生活的好奇却是一种巨大的生命能量。”
阿来说,他寻找表达故乡的方式,用的是笨办法,“一座山一座山地爬”。摄制组跟随阿来爬上海拔4400米的高峰,遥望四姑娘山幺女峰。彼时他正在准备创作一部小说《植物猎人》,而阿来自己正称得上是“植物猎人”。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