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家长群能否打破教育的僵局?
主管部门的态度如此明确,为什么仍有教师让家长批改作业?除了个别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外,这恐怕还与整个教育领域的氛围有关。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一些家长更是为了子女教育不惜倾其所有。自己节衣缩食,给孩子报上万元的培训班却毫不手软;上班未必第一时间回复工作任务,学校发个通知却立刻回复“收到,谢谢老师”……教育竞争日趋白热化,谁也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落后别人半步。对于足以影响孩子“前途”的老师,家长们当然无比重视、全力配合了。于是,部分老师难免“得寸进尺”——既然家长这么积极,那就再多做一点吧。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过度竞争的情况下,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校外报各种培训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都是家庭自发为子女教育“加码”的表现。谁也不敢说,自己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已经满意了,就算是校内成绩已经很好,还有更多的艺术课、竞赛班、体育特长训练在等着。
或许有人发现了,这一场景与最近流行的“内卷”概念很相似。在某一领域,人们的投入越来越多,因此增加的产出却非常有限。也有人用“剧场效应”来解释这种现象。在一个剧场内,前排的人为了看得更清楚而站了起来,后排的人就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导致整个剧场的人都只能站着看戏。虽然大家都付出了更多成本,但是谁也没有得到更好的体验。
这种局面令人痛恨,也令人无奈。谁都想打破僵局,但谁也不愿意第一个退出竞争。这就是为什么当那位爸爸退群时,众多家长叫好的原因——他做了其他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当然了,对于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之类的明显不合理要求,家长可以跟教师沟通,向学校投诉,或者向当地主管部门投诉,通过这些渠道理直气壮地解决问题。只是要想从此以后就不管孩子的学习,恐怕是不可能的。退群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吗?恐怕也只能逞一时之快吧。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