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今日要闻

上海中学生的意见写进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国青年报  2020-11-16 08:42

例如,2018年的《学生外带食品进校园管理若干规定》起源于一次师生间的小矛盾。有天早上,有学生将关东煮带进教室并不小心打翻了,师生就“外带食品能否进校园”的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双方都不太服气。当时,学校正在开展“模拟调解”活动,考虑到学生外带食品进校园不是个例,且涉及食品安全、校园管理等问题,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模拟调解、辩论、模拟听证等环节,最后制定形成了《学生外带食品进校园管理若干规定》。

“模拟政协”是学校目前正在推进的最新活动。

高二(2)班李孜彧向记者介绍,去年学校附近新修了一条路并设立了交通信号灯,导致校门口交通更加拥堵了。于是,在校长的倡议和校团委书记的带领下,学生事务中心约20名初高中学生参与进来,分别负责在全校学生中发放问卷调研、监测校门口车流量、计算红绿灯时间、查看车辆停放状况等工作,经过法律条文的研读和商讨,形成了校门口增加无人执法监控探头、调整红绿灯时间、延长交通隔离线等5条意见。调查报告转为政协提案提交后,区交警大队很快来到学校,与同学们面对面给出答复:5条建议3条得到整改,一条交属地解决,另一条不能办理给了合理解释。很快,校门口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改善。

顾平康还告诉记者,作为一所法治特色高中,学校在中学基础型课程中梳理了近500个法治教育的渗透点,编写《基础型课程法治教育渗透指南》,在各门课程中“无痕”渗透法治教育。同学们介绍,化学课上老师会讲到《环境保护法》,数学课讲了《保险法》,地理课讲到了《领海及毗连区法》,历史课涉及中国古代的法律,即使体育课也会讲到《体育法》《反兴奋剂条例》等内容。

近年来,华政附中填报政法类专业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被名校录取的学生比例也不断攀升。“法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们了解法律知识,我们感到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的过程很重要,能让他们的自信心、自主能力、法治素养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顾平康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教育>今日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