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2020-11-18 09:15
在带队骨干的悉心帮带下,任务季常常成为新押运兵的成长季。夏添翼摄
时刻准备好,是导弹押运兵的常态
四级军士长刘鹏算了一下,2018年下半年,他先后出了3次任务。最长一次任务,时长3个月。
“在路上,是押运兵的常态。时刻准备好,也是押运兵的常态。”说这话时,刘鹏特意加上一句:“战友们都这样。”
刘鹏还记得刚分到铁路运输连时自己那种失落。和其他新战友一样,那时他认为导弹发射部队才像真正的火箭军部队。
现在,他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当导弹押运兵,同样忙碌,同样需要血性担当,区别在于押运兵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刘鹏看法的改变源于一些事实。跟着带队骨干首次出任务时,每百公里的常规检测、因车体晃动引发的冬日临检、雨夜里的紧急排障……一趟任务下来,他对导弹押运兵的看法完全改变。
现在,随着改革强军步伐加快,自备车种类不断增加,出任务的次数也明显增多,这让刘鹏和战友们在大喊“够劲”的同时,也感到了更多责任与压力。
身为带队骨干,他常提醒自己:导弹押运容不得半点差错,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况要尽量提前考虑到。
在王全耀印象里,“时刻准备好”还意味着召之即来。
那年,长期在外执行任务的他,终于踏上休假的旅程。想着远方将要分娩的妻子,他无比开心。这时连里打来电话,就紧急押运某新型装备征求他的意见,而能担此重任的其他押运员都在千里之外出任务。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