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无门?义务教育这味“药”能不能治“入园难”
义务教育这味药能不能治“入园难”
近日,教育部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574号(教育类433号)提案的答复中表示,关于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教育部组织专家做过研究论证。
专家们认为,义务教育具有普及、免费和强制等特点,目前公众对学前教育的主要诉求是希望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尽快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对学前教育是否应具强制性,或多长年限的学前教育应具强制性,各界还有不同看法,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说到“入园难”,不免想起孩子3年前“入园无门”的经历。相信不少人都看过类似“幼儿园招生,家长雨夜通宵排队报名,摆躺椅裹棉被”之类的标题,尽管没有新闻报道所描述的那么夸张,但入园问题着实让不少家长伤透脑筋。
小区妈妈们一起遛娃时,都会交流“择园”经验。这才发现,原来幼儿园也有鄙视链,站在最顶层的是国际幼儿园,号称双语教学,每年交费15万元-20万元,其次是每月5000-8000元的“私立园”,末端则是每月两三千元的民办园,大多藏身小区居民楼,缺乏独立的活动空间,卫生状况也马马虎虎。
说到幼儿园鄙视链,还有个特殊存在,那就是公立幼儿园。北京的公立园物美价廉,每月收费不过千元,餐饮质量、活动空间都没得说,唯一的缺点恐怕就是“进不去”。幼儿园附近的居民和直属机关单位,早已锁定入园名额。对于附近没有公立园的家庭来说,入园难、入园贵,让人异常心累。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