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今日要闻

复旦教授李郁芬逝世,曾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

  2020-12-09 07:40

准备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正如当时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所所长钱三强所说:“这任务是绝密的,不能和任务外的任何人(包括配偶)谈及此工作。今后不能再署名发表文章,要从此隐姓埋名,对粉末冶金的同行就说是改行了,不再参加粉末冶金方面的学术或学会活动。这项任务是‘直的进来、横的出去’(意指终身工作)。”由于是绝密任务,参加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与本任务之外的任何亲朋好友(包括配偶)谈及这一工作,不得公开发表论文,并要树立终生为之工作的思想。李郁芬等人对此毫无怨言,准备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以至于改革开放以后,当李郁芬遇到她的老同学时,对方十分惊奇地问她:“这些年你都到哪里去了?既不见你发表文章,学术会议上也见不到你,我们都以为你从地球上消失了呢?”是啊,别人当然不可能知道,在那些“从地球上消失”的日子里,李郁芬和她的同事们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像一个螺丝钉一样工作

1961年11月,在原子能系李郁芬的带领下,复旦“58中队”全体研究人员连同仪器设备集中到上海冶金所会战攻关,代号为“真空阀门”,复旦人占总人数三分之一,李郁芬任第三大组组长。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当记者和李郁芬谈及这段往事,她只说,“国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干,我们当时都愿意像一个螺丝钉一样工作。”她想了想,“我不知道这些话你们年轻人是否愿意接受,可能现在观念不同,你们更追求一种自我的张扬,但这是我当时真实的想法。”对于共和国的有功之臣,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1978年,这项攻关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后又获得1984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12名获奖人员当中,原复旦大学“58中队”的同志就有4位,即李郁芬、李长林、张敏、谢雷鸣。钱三强在《中国原子核科学发展的片段回忆》一文中特别指出,“我们原子能所为此组织了攻关小组……联合了中国科学院、冶金部和复旦大学等几个研究单位,经过四年努力,研制成功合格的扩散分离膜……”从此,中国成为继美、苏、英之后,第四个能制造扩散分离膜韵国家,并成功制造了原子弹。“谁人识功勋,一弹扬国威”,李郁芬等人的重大贡献,直到二三十年以后才为世人所知。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教育>今日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