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考核近百项,还要花钱制“专题片”
“做一个5分钟的专题片至少得1万多元,学校哪有这个钱?有这个必要吗?而且我想不明白,这和‘互联网+教育’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位校长说。
年终考核,是总结工作、评先定优的重要一环。岁末年初,不少单位的年终考核陆续拉开,这种总结与评比,其初衷是评先定优、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是树立正确业绩导向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单位、一个行业精神面貌的一次集中展示。
但记者调研发现,个别地方类似“制作专题片”等考核内容看似是融媒体时代的一种创新,实则有些“奇葩”。从这位校长的不解中不难发现,对以教书育人为主业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这种“创新”无异于变相“加码”。
这种令人费解的奇葩考核,实则是形式主义的新变种,亟需引起高度警惕。
类似的奇葩考核并非孤例。记者在一次调研中发现,有学校为证明给无法劝返的辍学学生通过微信送网课,专门打印多张微信聊天截图,装订整齐放在学生档案袋里。但至于学生是否真正上课,负责的教师则表示“不好说”,但材料必须要有。
中央不断强调要给基层减负,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却在不必要的地方“加码”,这种“加码”滋生了不断披着“新马甲”出现的形式主义苗头。对这种苗头必须坚决遏制!
现在没人愿意当班主任,行政化事务太多了;干得好不如材料写得好,咱们都搞这些形式化的东西,未来学校办学还有啥信心……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吐槽”,上级部门应该真正听进去。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