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2021-01-18 08:21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1886年3月20日生于湖南临澧。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延安五老”之一。林伯渠早年加入同盟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他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为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入党之初心:“感于国内广大劳苦群众之受压迫”
1904年,林伯渠告别家乡东渡日本留学。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陈独秀、李大钊都曾到这里求学。这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也在日本,并在横滨设立兴中会分会。1905年7月,孙中山来到日本东京,筹备组党,成立中国同盟会。林伯渠就是在这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跟随孙中山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几年的经历,使得林伯渠明显地感到,靠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法实现救国救民的壮志。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林伯渠再次浮槎东渡。两年后林伯渠结识了李大钊。与李大钊结识,使林伯渠有机会了解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愁闷中的林伯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震动。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这是中国人民正确认识十月革命对世界伟大意义的较早一篇文章。其后,李大钊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上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一系列热情赞颂十月革命的文章。他经常把自己的著作和各地出版的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与报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书刊、小册子寄给林伯渠。林伯渠后来回忆,约在1918年三四月,连续接到李大钊同志几次信,得到很大启发。凭借这些学习材料和愈来愈详细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以及自己丰富的社会革命经验,林伯渠逐步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并且日益坚信它是拯救中国和人类的唯一真理,从此终生不渝。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