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 2021-01-21 08:17
西苑阅兵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唯一一次阅兵,这在北京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五大书记共同检阅军队的唯一一次。
西苑阅兵为开国大阅兵奠定了阅兵的基本范本,是中国共产党人定都北平的一个奠基礼。
阅兵前的“扮演”和最后的一张合影,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寓意?关于这次广为人知的阅兵背后,还有诸多细节,没有披露。
“一定要计划好”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古都获得了新生。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后,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迁至北平城的工作,迅速展开。
为了迎接党中央,北平专门成立了迁平委员会。
当时,有人提议,解放军终于从山沟出来进驻大城市,这是特别巨大的变化,应该、也值得好好庆祝一番,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件大事。迁平委员会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将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的建议报告至西柏坡。电报送到毛泽东主席那里时,毛泽东没有同意。他平静地说:“还是简单点好,不要动员那么多人,等到全国解放了,再好好地庆祝嘛。”
在整个欢迎仪式的安排上,毛泽东对进城阅兵这一项是同意的,并特意强调:“党中央进北平,是一桩大事,政治意义十分重大,是在党和军队胜利的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计划好。”
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为了组织好这次阅兵,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彭真、叶剑英、刘亚楼、程子华等党政军首长齐聚六国饭店,对阅兵这项重要活动进行专门研究,决定由被称为“天生军事家”、时年39岁的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刘亚楼担任总指挥。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