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 2021-01-22 08:14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的民族忧患,使他“我怀郁如焚”。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拍案而起,发出“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愤怒声讨。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毛泽东痛彻心扉地写道:“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毛泽东振臂一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他努力探寻救国真理,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怅然诘问。
伴随着五四运动浪潮的洗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读到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三本书,促使他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从未动摇过。青年毛泽东也收获了爱情,有过“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的儿女情长,但他最终“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风起云涌的革命事业。
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句话开门见山:“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他深入社会,研究国情,对中国的深重苦难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军阀混战,民怨沸腾。“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旧中国积贫积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毛泽东以一个旧世界改造者和新世界创造者的革命者姿态,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对中国革命最伟大的历史贡献,就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