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毛泽东诗词中的民族血性

学习时报  2021-01-22 08:14

原标题:毛泽东诗词中的民族血性

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最初实践中,毛泽东从事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统战工作、宣传工作。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因白色恐怖而付诸东流。面对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毛泽东“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他更清醒地认识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毛泽东将他的革命理论归纳为一个石破天惊的口号:“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霹雳一声暴动”,然后引兵井冈,建立根据地,点燃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1965年3月,他会见叙利亚客人时说:“像我这样的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有想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秋收起义之后,穿长衫、拿笔杆子的毛泽东戎马倥偬、南征北战,磨砺了“黄洋界上炮声隆”的血性,铸就了“不周山下红旗乱”的战魂,最终历练成为用枪杆子改写中国历史的军事统帅。他的诗词也告别了书生意气,充满革命战争的炮火硝烟。“旌旗”“鼓角”“壁垒”“战地”“行军”“枪林”“鏖战”“弹洞”“远征”等描写战斗、战役、战争的词汇,频繁地出现在他的军旅诗词当中。1965年,他重上井冈山时抚今追昔,由衷感慨:“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