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2021-01-26 08:12
为了革命,永不放弃。红七军主力出征之后,韦拔群仅带着一个师的番号和数十名老弱战士留守右江,重新组建部队、建设根据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顽强地开展斗争。在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法福村盘廷屯,记者见到了巴马县党史办原主任李善源老人,他撰写的《红军之家革命史》记录了他的爷爷李天成、大伯李馨林、二伯李献林、父亲李齐林等革命先辈舍身忘我、英勇就义的革命故事。
“1922年,李天成爷爷率全家28人,参加韦拔群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先后有6人参加农民自卫军,19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其中有3人参加1929年12月11日爆发的百色起义。”李善源说,在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全家出了7名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
“百色起义留下的‘精神养料’,为广西这片红土地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纪念场所就如一部部红色史书、一串串红色故事,成为亲民、爱民、为民的精神动力。”百色起义纪念馆研究部馆员麻高说。
红色基因 增强绿色发展新磁场
“共产党领导真正确,工农群众拥护真正多,红军打仗真辛苦,粉碎反动势力乌龟壳……”激昂的歌曲来自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百谷村。90年前,这个不足百户人家的村子,几乎家家都有人加入革命队伍,是有名的“红军村”,但也因此曾被反动派焚烧成一片废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百谷村充分利用党的好政策,大力发展秋冬蔬菜、水稻种植、餐饮、运输、红色旅游等产业,实现了新生。“我们正围绕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打造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红’引人,以‘绿’留人。”百谷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波说,通过“红色教育体验+绿色生态采摘”的“红绿结合”模式,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走出农旅融合新路子。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