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2021-01-26 08:22
1935年秋天,华北风云日紧。有太阳旗标的飞机在头顶盘旋,日本蜗牛式坦克在路上滚滚而过,坐在天津市中山中学初三年级的教室里,阎肃和身边的同学已无法安心读书,他们时刻感到“亡国灭种的危险”正在逼近。
学生们一下课就往阅览室跑,这些当时15-16岁的中学生渴望从书报中找到时代激流中的航标——这个国家怎么了?出路在何方?当时邹韬奋创办的《大众生活》被大家争相传阅,仿佛一个时代在呐喊:日军的铁蹄已越过长城,冀东国土一天天沦丧,平津的上空已布满乌云。“团结御侮,抗日救亡”成为最强音。
天津百姓早已饱尝被欺凌的苦楚。“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把天津作为侵略华北的桥头堡,在日租界设立华北驻屯军司令部。
1935年,海河里漂起大量被日军残杀的中国工人的尸体。激愤的学生们却发现,课本上抗日的字眼已被毛笔涂去;国民党政府在“睦邻令”中明确,“侈言抗日者杀无赦”。
一股抗日救亡的力量在青年人血液中涌动,很多学生想投笔从戎,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在李大钊播撒过革命火种的法商学院,在张太雷曾战斗过的北洋工学院,在周恩来等活动过的南开大学,在邓颖超、郭隆真等就读过的河北女师、女师附中。越来越强大的青春力量不断积蓄、升腾,时刻准备着为拯救中华民族而斗争。
一声惊雷,打破沉寂。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