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2021-01-27 08:22
1938年11月20日,是个星期天。
这天的太阳明晃晃的。延安前两天刚刚下过一场雪,山坡上的雪亮得刺眼,路上的冰雪开始融化。延安城里,熙熙攘攘,有进城赶集的老百姓,有趁休息日出来办事的革命同志。许多刚到延安的革命青年,相约在城里见面,买零食、逛书店,还准备下馆子,吃一回延安著名的“三不沾”。大街上,饭馆生意兴隆,有的喊着“锅包肉”“红烧野鸡”等菜名招揽顾客,有的饭店里传出来划拳行令的声音。南大街是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延安最大的饭馆“机关合作社”、最大的旅馆 “西北旅社”都在这条大街上。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第二大队驻地在延安城东5公里的柳树甸。上午,队长曹暮尧正在开会,忽然听到“嗡嗡嗡”的怪声传来,他跑到门口一看,只见多架日本飞机,三角队形,飞得很低,自东向西,冲向延安城……
宝塔山上,中央警卫教导大队放哨的战士看见了敌机,立即“当当”地敲起宝塔旁边的大钟——这是延安的防空“报警器”。
穿青色制服的保安队在城墙上大声呼喊“防空!防空!”又是吹口哨,又是鸣枪。
解放日报社的同志们听到警报,从清凉山跑下来,躲在延河边的巨大岩石下。
日军飞机的巨大“嗡嗡”声已在城头回响。“七七事变”以来,延安的老乡生活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从来没有躲警报、防空袭的经历,听到飞机的轰鸣声还很好奇,有的仰望着天空看个究竟。
参加“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进步青年张宣,趁星期天到城里玩,顺便会会朋友。临近中午,他和朋友来到“机关合作社”,进门坐下,对服务员说:来3碗“三不沾”。话音刚落,就听见外面高处“叭叭叭”三声枪响。“不好!有警报!”街头一片慌乱,人群乱跑。张宣向拥挤奔跑的人群呼喊:“不要跑,快趴下!”巨大而杂乱的声音淹没了他的声音。 侵略者的飞机俯冲而下。张宣在墙边道路旁一个低洼处趴了下来。几枚炸弹在他前后爆炸了。
上一页 | 下一页 |